临床常用一针特效穴----膝关节痛(二十五)

发布日期:2024-10-25 18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77

膝关节是人体中活动量多、负荷量大的关节之一,损伤及疼痛的机会较多。膝关节又是全身关节滑膜面积最大的关节,损伤性滑膜炎较其他关节多见。患者多数有受伤史,可因打击、跌倒、过度活动等引起。日久关节滑膜在长期刺激和炎性反应下逐渐增厚,导致关节粘连、膝关节功能障碍。也有部分无外伤史,由固定积累性损伤、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。

本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、肿胀。肿胀愈明显,疼痛愈重,劳累后疼痛加重,休息后减轻,局部压痛,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。本病在急性期应予以制动(局部固定),避免不良刺激,如此可减少滑膜充血水肿,控制肿胀发展。慢性期要加强股四头肌锻炼,促进残留的肿胀消退,帮助萎弱的筋肌得以恢复。

变形性膝关节炎又称肥大性膝关节炎、增生性膝关节炎、退行性膝关节炎等,属于中医“痹证”范畴。原发性以老年人居多,继发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,以女性为多。原发性可能与年龄、体重、职业、遗传和关节过度使用有关;继发性可继发于半月板、韧带损伤,关节骨折或感染等。由于男性肌肉和骨骼比女性发达,发生损伤后恢复的速度也较快,而女性多半较少从事力量型工作,主要从事的是疲劳性和劳损性工作,因此肌肉力量较差,骨骼也易受损。

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慢,有时由轻度外伤、着凉、负荷过重或站立过久而诱发。初起膝关节酸痛和活动不灵活,清晨起床或久坐后站起时最明显,活动片刻后可以缓解,但活动过多或站立负荷时间过长又会觉膝关节不适,步行过久亦会加剧疼痛。上下楼梯困难是该病最大特征之一,尤其是下楼或下蹲时疼痛更加明显,严重时休息也感疼痛,甚至影响睡眠,寒冷和潮湿会使疼痛感加剧。大多数患者在膝关节内侧有压痛,并可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,拨之酸痛。活动膝关节时有轻度的摩擦声、吱嘎声。如进一步发展,可致关节肿、肌肉萎缩等,也可出现畸形,导致关节活动受限,一般呈内翻改变,若再加上形体肥胖,则行动困难,甚至跛行。

本病若进行血常规、白蛋白、类风湿因子及血尿酸等检查,均在正常范围,但X线片可显示关节间隙变窄、骨刺形成等。

中医认为本病系内伤于肝肾不足,外感于风寒湿邪,气血失和或跌扑损伤,及慢性劳损,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经脉阻滞不通,病久则肝肾俱亏,筋软骨萎,功能障碍。针灸则宜密集、连续治疗,并配合刺血较佳,取穴以董氏奇穴之削骨穴最具特效。

中医认为“膝为筋之腑”,因此主筋之肝经穴行间、太冲治疗膝痛皆极有效,在两筋中间透过手足厥阴相通于肝之内关穴治疗膝痛亦极有效。

治疗膝痛常用的一针疗法穴位有内关(胃与包络通)、心门、行间、太冲、肩中、胆穴、膏肓俞(点刺)、火主、二角明等。

内 关

【位置】仰掌,于腕横纹上2寸(从腕横纹至肘横纹合12寸,当前臂近端5/6与远端1/6处)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。

【针法】仰掌,伸手取穴,病在左取右侧,病在右取左侧。直刺8分~1寸。从两筋间刺人,针刺得气后嘱患者做膝部伸直及屈伸活动,可立觉轻松。一般留针30分钟,每隔10分钟捻针1次,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仍嘱其活动膝部30秒~1分钟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 内关穴是我治疗膝痛应用最多之穴位。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,别走手少阳三焦经,理气作用极强,络穴善治血分病,故气血皆调。又心包经与足阳明胃经相通,阳明经多气多血,善调气血,因此本穴调理气血作用更强。内关通过“脏腑别通”的包络与胃经相通,由于胃经通过膝眼,与膝痛关系最密切,且为心包之络穴,又在两筋中,“以筋治筋”,故治痉挛及屈伸不利之病以及膝痛均甚为有效。

太冲

【位置】在足大趾本节后2寸,第1、2跖骨骨间腔中。据《医宗金鉴》记载,系从行间上行2寸许,足跗间动脉应手陷中,取穴可从踇趾、次趾之间,循歧缝上压,压至尽处是穴,如此则与董氏奇穴火主相合。

【针法】直刺,从足背向下进针。针入1.5寸,嘱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膝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膝部可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隔10分钟捻针1次,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仍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在古歌诀里治疗膝盖痛证最有效的穴位就是肝经的太冲穴,用者极多。《肘后歌》《席弘赋》都说可以治膝痛,《通玄赋》《胜玉歌》则说能治行步艰难。本穴为肝经原穴,理气作用甚强,又肝主藏血,治风亦治血,故能疏肝理气,通络活血。又太冲穴为肝(木)经输穴,亦是原穴,五行属土,为木经土穴,能疏肝祛风(木之作用)及调理脾胃、祛湿(土之作用),膝痛多为风湿作怪,本穴能治风湿,故能治之。中医有“膝为筋之腑”之说,肝主筋,大冲为肝经穴位,故能治疗筋病,太冲穴属土,能治肌肉之病,可肝脾并治。穴下有太冲脉,如穴位再向后贴近肯缘,即火主穴,针刺治疗膝痛疗效更佳,盖贴骨治骨,与肾相应,善治骨痛之病。

我常以对侧(健侧)的内关配同侧(患侧)的太冲来治疗膝盖痛,疗效显著。

行 间

【位置】在足踇趾、次趾趾缝间,趾蹼缘后约5分处。

【针法】从足背向下进针,直刺8分~1寸,捻转刺入,嘱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膝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膝部可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隔10分钟捻针1次,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仍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古歌诀治疗膝痛常远取行间穴,《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》《胜玉歌》《通玄指要赋》皆认为本穴为治疗膝痛特效穴。行间穴为肝经荥穴,所谓“荣输治外经”,五行属火,能强心,下有太冲脉经过,治疗膝痛甚效。董氏奇穴与火有关之穴位皆能治疗膝通,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心 门

【位置】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下1.5寸,贴骨取穴。

【针法】手抚胸取穴,针入1.5~2寸,嘱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滕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膝部可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隔10分钟捻针1次。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仍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 本穴邻近小肠合穴小海,心与小肠相表里,治心脏病甚效。童师原本未以此穴治膝痛,我基于董氏奇穴能治心脏者,多能治膝病,应用本穴治疗膝痛,甚效。盖以太极观念,本穴近肘尖与膝对应,故治膝痛甚效(内侧膝痛效),由于贴骨进针,又手太阳主液,尤善于治膝部骨刺及退行性关节炎(被不足也)。近年来我常用本穴治疗膝痛,尤其是骨刺膝痛,配同侧(患侧)的太冲穴作为牵引针治疗,疗效尤为迅捷。

肩中

【位置】当后臂肱骨之外侧,去肩骨缝2.5寸。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,去肩骨缝依经验实际系3寸。

【针法】针深1.5寸,左藤痛扎右穴,右膝痛扎左穴。进针得气后崛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膝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膝部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隔10分钟捻针1次。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仍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此穴治膝盖痛及肩痛确具卓效。本穴适当三角肌中央,肌肉丰富成块状,所谓“筋是指特别隆起的肉”“分肉属筋是指有分理的肉”,块状、条状能出力的肉皆可属筋(详见我人个之《董氏奇穴高级讲义》),膝盖为筋之腑,“以筋治筋”,故能治膝痛,董师常用此穴治疗膝痛,确有效验。

胆 穴

【位置】当中指第1节两侧之中点,共2穴。

【针法】采用5分毫针,针1~2分。针法及活动同前述诸穴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本穴位于中指心包经上,通过心包经与胃经相通,由于胃经通过膝眼,与膝痛关系最密切,故治膝痛极效,理近内关穴。

二角明

【位置】当中指背第一节中央线,距第2节横纹三分三一穴,六分六一穴,共2穴。

【针法】采用5分毫针,皮下针向外(小指方向)横刺2分。针法及活动同前述诸穴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穴在中指心包经上,心包经与胃经相通,由于胃经通过膝眼,与膝痛关系最密切,故治膝痛疗效显著。

膏肓俞

【位置】位于膀胱经上,在第4椎外开3寸处。

【针法】用三棱针(或采血片亦可)点刺放血。左痛取左穴,右痛取右穴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膏肓俞点刺出血少许,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,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。本穴位于厥阴俞旁,与心包有关,能强心治膝。以上治下,并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治疗,甚合“泻络远针”之道。由于本穴与心包相关,其原理与内关治膝痛相同。

尺泽

【位置】手掌向上,前臂稍屈,正当肘横纹,靠肱二头肌肌腱之外侧凹陷处。

【针法】针深1~1.5寸,左膝痛扎右穴,右膝痛扎左穴。进针得气后嘱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膝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膝部可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,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尺泽穴为肺经合穴、肺经子穴,泻尺泽使金不克木,则筋得舒利,膝不痛而屈伸得畅。又本穴贴筋治筋也是能治膝痛原因之一。尺泽在大大极对应中与膝盖对应,故能治膝痛。《肘后歌》说:“鹤膝肿劳难移步,尺泽能舒筋骨疼”,指出尺泽能治膝痛。

曲 池

【位置】屈肘拱胸,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(屈肘横纹头陷中)。

【针法】针深1~1.5寸,左膝痛扎右穴,右膝痛扎左穴。进针得气后嘱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膝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膝部可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,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曲池穴为大肠经合穴,通过大肠经与肝经相通,肝主筋,膝痛为筋病,故本穴能治之。又曲池在大太极对应中与膝盖对应,故能治膝痛。《肘后歌》说:“鹤膝肿劳难移步,尺泽能舒筋骨疼,更有一穴曲池妙”,指出尺泽能治膝痛,曲池也能治膝痛。

阳陵泉

【位置】在小腿外侧,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处。

【针法】针深1~1.5寸,左膝痛扎右穴,右膝痛扎左穴。进针得气后嘱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膝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滕部可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,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,足少阳主骨,而阳陵泉为筋会,可筋骨并治,治疗膝病有效。又阳陵泉位于膝部,治疗以健侧为主,得以让患膝活动,施动气针法,效果显著。

火主

【位置】肝经太冲穴后之骨陷中,贴近骨缘,第一、第二趾骨间腔中。

【针法】针深1~1.5寸,左膝痛扎右穴,右膝痛扎左穴。进针得气后嘱患者每隔数分钟活动膝部(做伸直及屈伸活动),以引针气,患者膝部可立觉轻松。留针30分钟,每问隔10分钟捻针1次,或留针45分钟,每隔15分钟捻针1次,捻针时嘱其活动膝部。

【解析与经验】火主穴在太冲穴向后贴近骨缘,有人认为此穴即为古太冲穴。太冲穴善治风湿及筋肉病(详见本节太冲穴之“解析与经验”),本穴贴骨治骨,与肾相应,更善治骨痛之病。针刺火主可以说筋肉骨脉皆治,治疗膝痛疗效显著。

本章小结

膝盖易长骨刺,很多膝盖痛系由骨刺所致,可以上述穴位再配合四花中、四花下穴贴骨进针,疗效更速。也可以针刺心门、太冲,然后每周在三金穴点刺1次,也能加速痊愈。

数十年来,我以内关配太冲,或心门配火主治疗膝关节疼痛,数次即治愈膝痛患者数百人,此两组穴称之为“膝痛二针”,可以交替轮针。

对于膝盖疼痛的治疗只用上述方法即可、单用针刺即有效,如欲加速痊愈,加上膏有俞刺血疗效更好、更快。

由于膝关节活动度及负荷量均极大,治疗之余的生活调养亦极重要。肥胖者减肥为治本病最佳手段,休息亦有绝对必要。患病的膝关节不能耐受健康关节所能耐受的压力,对某些患者来说正常活动也可能已经过量,每日安排一段时间休息是有帮助的。平时对膝关节的保暖也很重要,白天可戴护膝,晚上改用毛巾包敷。尤其在夏天,不宜在运动出汗后用冷水冲洗患处,并尽量避免电风扇或冷气直吹患处。不宜做反复的蹲站动作,易加重病情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